刘青云演得炒股电影及炒股电影国语
《大时代》被誉为第一港剧,相信许多人都看过,再加上蓝洁瑛姐姐前一段时间的去世,许多人也重温了这部剧集,以此怀念蓝姐姐。本剧之所以被当做神剧,故事精彩、演员给力、而且结局太过悲惨,基本上主角都死了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据说每次播放《大时代》的时候,香港股市都要大跌。
《大时代》也是刘青云的成名作,之前一直不温不火,之后开始跳转电影圈,一步步成长为影帝,多年来不仅演技备受赞誉,而且还得到一个买菜刘先生的称号。许多人知道刘青云演了股票题材的电视剧《大时代》,却不知道他还演了一部股票电影《股疯》,豆瓣7.6分,是一部合拍片。
《股疯》于1994年上映,香港导演李国立执导,曾执导过《仙剑奇侠传》,阵容上面由潘虹、刘青云联合主演,还有一群上海滑稽戏演员加盟,共同打造了这部稍微带点夸张的现实题材作品,主要讲述了90年代的上海刮起的一段炒股热潮。
潘虹饰演的阿莉本是一个公交车售票员,丈夫在设计院上班,一家人上厕所用移动马桶,丈夫出差给草纸也要精打细算,有时候还会偷接邻居的水,日子虽然清贫,不过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。
可是自从她帮别人买了认购证之后开始转变,之后开始炒股,慢慢地成为大户,成为炒股代言人,邻居、同事全都让她帮自己炒股。一来二去,炒股虽然赚到了钱,可是家庭却出了问题,和丈夫不和,孩子生病没人管。
潘虹老师对阿莉这个角色把握的非常精准,无论是公交车上拿钱砸人,还是排队买认购证的时候脸被挤压,还是最后成为大户,那种凌厉、泼辣、潇洒全都展现的淋漓尽致。同时潘虹还是本片的故事创作之一,据说她也买了点股票尝试一下,不得不为老戏骨点赞。
潘虹成名非常早,年轻时期就获得过许多奖项,她的表演也经常被拿来当成教科书。单单《股疯》阿莉这一个角色就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女主角、百花奖最佳女主角、长春电影节金鹿奖、上海影评人协会奖等等。年轻时期的潘虹称得上女神级别的人物,属于那种高雅、文静、大方类型的,现在年龄大了,在影视作品中成了上海丈母娘专业户了。
然后是刘青云饰演的香港老板阿伦,本来是到上海追回女朋友的,然后顺道炒一下股,毕竟人家在92年《大时代》中是股神嘛,在股市中自然所向披靡。前半段刘青云其实就是打酱油,没发挥多少,也就最后劝说阿莉老公爆发一下。简单一点就是说自己没有归属感,自己才是应该跳楼的那个。假如本片最后是一个悲剧的话,相信应该会被更多人记住,毕竟《大时代》就是这样的。
至于出演刘青云女友的则是郭锦恩,曾是嘉禾电影公司的五朵金花,和成龙大哥合作过《飞龙猛将》《警察故事续集》,和李连杰合作过《龙行天下》,女主角May就是她,教李连杰开车那一段比较搞笑。《股疯》之后郭锦恩基本上不演电影了,转到电台主持方面去了。
接着阿莉老公的扮演者是王华英,将一个传统上海男人的那种不自信和窝囊刻画的入木三分,看到老婆在股市上面挣了许多钱,不照顾家里,他的自尊心受不了了,用朋友20万的装修款炒股,结果全部亏完,无奈之下决定跳楼轻生。王华英也是老戏骨了,曾经两次获得金鹰奖。
片中经常靠忽悠、赚点差价的三宝来头也不小,他的扮演者是王汝刚,国家一级演员,还是滑稽剧团的表演艺术家,多才多艺,说学逗唱洋洋精,影视曲艺都不在话下,是中国知名喜剧明星。在影片中,他经常把一些外来老板说成自己的表舅、表叔、表姐什么的,靠一张嘴过活。比如阿伦给他100一位买认购证,她出60就可以找到阿莉,而阿莉用30、40就可以找到另外下线。最绝的就是最后结尾,他带着“表叔”开始炒楼了,真的预言成真了。
阿莉的一群邻居设定也比较好玩,其中三个是特意安排的,一个“老奶奶”,一个“瞎子”,一个“哑巴”,其实他们所代表的就是股民,他们什么都不懂,听风就是雨、盲目跟从。一开始说好的赔了自己承担,最后真亏了一个个都要找阿莉,假设他们的钱最后都输光的话,阿莉想不搬家都难了。
本片可以称得上一部神片了,把炒股热潮的芸芸众生挨个调侃一番,题材新颖、剧情起伏、主题深刻,诠释了那个时代下的小百姓的价值观。其实这部24年前的影片,在今天依然适用,股疯依然存在。
“曾记否,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?”
《沁园春·长沙》中的诗句,恰恰表现出了一百多年前时代之流浩浩荡荡,中华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、解放事业暗夜寻路、发奋图强的精神。
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大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活跃在荧屏之上。有全景展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前史,有从微观视角聚焦小人物的革命奋斗史,亦有从宏观视角谱写重大革命事件的史诗。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革命历史剧《中流击水》,便是其中之一。它既有黄钟大吕的历史叙事,亦有静水流深的情感互动,是一部宏观、中观、微观视角俱全的大戏。
本剧由宋业明执导,黄亚洲担任编剧,王仁君、董勇、王志飞、马少骅领衔主演。故事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的横空出世和筚路蓝缕,时间线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起,到1928年井冈山胜利会师止。
十年艰辛,换来的是马克思主义遍布神州大地的时代华章,彰显的是强调首创、奋斗、奉献的“红船精神”。《中流击水》再次将观众带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中。
全景式展现“从无到有”的革命脉络
五四运动爆发后,因抗议北洋政府残酷镇压学生,《新青年》主编陈独秀(王志飞 饰)被捕入狱;出狱后的陈独秀与李大钊(董勇 饰)在驶向天津的马车上,相约建党;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会议,遭到法租界巡捕房的骚扰与破坏;嘉兴南湖的红船上,中共一大闭幕,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。
《中流击水》使这些耳熟能详的党史事件以影像的形式再度呈现。而在保证重要革命事件详备叙述的同时,剧集也发掘了部分以往不大提及的珍贵史料,串起中国共产党由诞生、发展到不断壮大的明晰脉络。
五四运动时期,除了北京这一抗争重地外,远在湖南的毛泽东(王仁君 饰)不仅与蔡和森等发起新民学会,创办《湘江评论》,还加入到驱逐张敬尧(侯传杲 饰)的运动实践中。
皖系军阀张敬尧时任湖南督军兼省长,其兄弟三人在湖南恣意施行暴政,对反抗群众施以“站笼”的酷刑。“堂堂乎张,尧舜禹汤,一二三四,虎豹豺狼,张毒不除,湖南无望。”在湖南人民的一致声讨中,毛泽东亲率一百多人组成驱张代表团,入京递送《湘人控告张敬尧十大罪》的呈文。
在剧中,无论是思想精神,还是实践行动,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形象都得到了极大地丰富。
马克思主义先于俄国实行,那么将视野从国内艰难的求索,转向国外,共产国际的革命情况又如何?《中流击水》便从荷兰共产主义者马林(BARDASHEV VSEVOLOD 饰)的视角,填补了这一影像空白。
在中国上海,马林列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,助力中共的建立,并根据自己在爪哇的革命经验,提出与国民党合作的建议。然而,因在印尼领导工人运动,马林遭荷兰殖民者的驱逐。抵达上海后,又遭到法租界巡捕的监视。
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者,其抗争之路皆任重道远。从国际视野对不同领导者的境遇加以描摹,体现出了《中流击水》视角上的多样性与全面性。
中共一大会议顺利闭幕后,革命运动前景并不乐观,“南热北凉”的局面下,马林亲赴广州,与孙中山(马少骅 饰)商议国共两党合作的大事。可两党人数悬殊,加之对美苏两方的权衡,孙中山起先以北伐为由婉拒马林。
就在此时,国民党陆军部长陈炯明(周波 饰)叛变革命,炮轰总统府。腹背受敌、北伐无望的孙中山,这才意识到马林提议的正确性:“一盏灯不是火,一街灯笼才是火。我希望中国的所有的灯能聚到一起。”
此外,一些历史细节也在本剧中得到展现,成为贯连中共革命之路的注脚。
青年蒋介石(宋禹 饰)在炒股失败后,投拜至上海青帮大亨黄金荣(宋业明 饰)门下,之后又在孙中山危难之际前往广州。这便反映出蒋介石在经济、政治上的投机心理,为国共两党合作的破裂埋下伏笔。
关于中共二大的细节描述,也蕴藏着历史深意。毛泽东因弄丢地址,未能出席会议;青年朱德(宋佳伦 饰)欲加入共产党,只因其旧军人的身份,未能如愿。个人的迷途与报国无门,凸显了革命道路的曲折。
不拘泥于国内,而是放眼国际,用历史上的传奇性事件,将时代的芜杂,以及个人上下求索的行为展现在观众面前。《中流击水》在对中共革命脉络的梳理上,不可谓不新颖。
全方位描绘轻重并举的人物情致
除了历史框架的骨,故事还需血肉——丰富的人物关系以及人性描绘——来填充。
中国共产党建立前期,李大钊、陈独秀为改变这个落后腐朽的国家,付出太多。
陈独秀出狱时,虽然胡适(张垒 饰)站在前排迎接,但因为政治立场迥异,陈独秀只是与其寒暄几句,反而穿过人群,与李大钊这位忠诚的革命战友相拥在一起。
海河的冰面上,“南陈北李”驾马车驶向远方。一南一北,共同为着革命理念抛洒热血。距离再远,也能心心相印,二人的革命友谊溢于言表。
建党初始,矛盾重重。就拿马林与陈独秀来说,每个人都贯彻着自己的理念,分毫不让。
陈独秀认为,共产国际处处干预中共事务,使得中共成了共产国际下的一个支部。而与国民党合作的提议,不过是一个洋人在不了解当时中国国情下的胡乱决策。因此,二人一见面就争个没完。
尽管如此,当法租界巡捕房以窝藏违禁刊物为名逮捕陈独秀时,马林仍请法国律师为陈独秀说情。一句“只因我和陈独秀先生是生死之交”,让人看到:政治意见虽不一致,但在生死存亡面前,他们仍会站在一起,这便是革命君子的“和而不同”。
除了革命情义,在青年伟人的感情戏上,《中流击水》处理得也较为含蓄。
展现毛泽东、周恩来的爱情故事时,编剧用女性赠男性衣物——杨开慧(奚望 饰)将围巾送还毛泽东,邓颖超(刘梦柯 饰)为周恩来(曲哲明 饰)织毛衣——含蓄地展现出革命年代下,男女情感关系的纯粹性。
没有海誓山盟,只有相互尊重,以及漫长等待。
当得知老师杨昌济(杨立新 饰)逝世的消息后,毛泽东趴在雪地中,用身躯做了一个花圈,以祭奠先生高洁的品质。而杨开慧也不落俗,结婚时誓不坐轿,以新女性的姿态走入毛家。
周恩来、邓颖超之间的感情,没有以言语的形式直接告白,而是用一件毛衣见证真情实意。之后,周恩来赴法留学,与邓颖超别离。分别之际没有嚎啕大哭,有的只是阁楼上姑娘的静默守候。
同时,革命道路上的砥砺,以及情感的含蓄,也在孙中山与宋庆龄(孙茜 饰)之间达成融合。
两面三刀的陈炯明攻占总统府,孙中山誓与总统府共存亡。此时,宋庆龄却让孙中山先行撤离,自己则留下来稳定军心,并跟其约定,等他到了军舰“鸣炮三响,以示安全”后,自己再撤离。
“中国可以没有我宋庆龄,但是绝不能没有你孙文。”宋庆龄的气魄,以及大局意识,使夫妇间的关系在情感之外,又多了份家国情怀。
编剧黄亚洲此前围绕这段历史写过电影和电视剧。于他而言,不重复过往是最大的课题。最终,《中流击水》选择了在刚性历史框架上描摹历史细节和伟人情感的方法,挖掘出革命者们侠骨柔情的一面。
革命年代,无论集体层面上的家国之重,还是个人层面上的情爱之轻,都被得当呈现。
全影像呈现封闭环境的扼浪红舟
“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,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。监狱与研究室是民主的摇篮。”这是陈独秀的信念,恰巧也成就了《中流击水》的艺术特色。
监狱和研究室多为封闭式环境。不管是身处监狱的困境,还是沉心于研究室进行探索,都需用生命来践行自己的信仰。所以,剧中的封闭环境具有两种象征意义——暗无天日的社会,以及黑暗下追寻光明的人们。
监狱中的陈独秀,仍旧看报纸、做研究。出狱后的他,依然冒着再进“铁屋子”的风险,继续践行共产主义的理念。
除了由低调摄影所呈现的监狱外,地下矿井则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封闭场域。
矿井内的人不是陈独秀那般的学者,而是劳苦大众,诉说着百姓生活的苦不堪言。剧中,矿井工人的艰难被那首劳动号子道破:“不见日头起,不见日头落,从来就做鬼的活。碗里盛不满,娃娃衫子破,娶了老婆也逃脱。比牛还辛苦,比驴还难过,你说父母为什么生了我。”
年幼的矿工“小油灯”及其一家,都死在了矿上。他们的一生就像这暗无天日的矿井,没有一丝希望。
此外,《中流击水》中最重要的封闭式环境,则是船。
船与其他封闭环境不同:在封闭的内部空间之外,其外部空间(泛舟天地之间)则显得畅通无阻。由此,由封闭环境象征的苦难,以及外部环境所表现出的希望与光明,形成对比。而在本剧中,船的意象也出现多次。
首先是嘉兴南湖的“红船”。中共一大在几经周折后,决定转移地点,这便是中共诞生的困难之处。然而,作为中共建立的标志性建筑,红船像是一座灯塔,为历来革命的航船照亮前行的方向。
其次,马林的故乡荷兰,本就是航海之国。他说,共产主义这艘大船一旦起航,就只能“看前面的水,不看后面的水”。天下大势,浩浩汤汤,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。除了一往无前,革命没有退路可言。
再次,当讨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相关问题时,李大钊与陈独秀也曾在船上推心置腹。“天也年轻,水也年轻,船也年轻,人也年轻。”正是在红船之上,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它的革命事业。
至于这条船将要驶向何处,中国革命又是条怎样的路?《中流击水》告诉观众:要在融合中,求发展;在实践中,促进步。
在弘扬“红船精神”的同时,剧集也写到了那些革命的同路人。当国民党内部反对孙中山国共两党合作的建议后,孙中山却点出了二者的共同点:共产主义的无私,以及三民主义的天下为公,实际上都是在为国家谋出路。
中共之红船,讲究立足国情,而不是一味照搬西方。中共之红船,亦需要互相借力,相互支撑。毛泽东以踩水车作比,强调只有陈独秀(共产党)与孙中山(国民党)一齐发力,革命之水才能源源不断地流淌,革命的星星之火才能燃遍整个华夏。
这才是《中流击水》的时代价值:立足本土的实践,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。
《中流击水》以自己点面结合的叙事,刚性而深情的笔触,以及明快细腻的镜头语言,在一众党史剧中特色鲜明,影响日彰。
【文/何思路】